暑期公司第二讲:李恒威教授讲“人技共生:人类世、技术圈与赛博格”

来源:谈球吧发布时间:2025-07-16浏览次数:

2025年7月14-15日,公司主办的“意识、自我认知与后人类未来”研究生暑期公司邀请浙江大学哲学公司李恒威教授在碧泉书院东506会议室进行了两天讲学。课程聚焦认知科学、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沿议题,课程有四部分组成:《意识问题及其当代伦理》《心智的生命观:从实用主义到预测心智》《庄子的身心论与当代具身心智理论》《人技共生:人类世、技术圈与赛博格》等。公司周骅,罗伯中、张晚林、李锋锋、刘牧等老师与暑期公司全体学员参加。

李恒威教授,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科学哲学、心智哲学、意识科学、东方心学等。他认为理解意识的感受性、模块化及与智能的差异,对辨析人工智能是否可能有意识至关重要,并以认知神经科学家迈克尔加扎尼加的学说为切入点,剖析意识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瓶颈的意义。他指出,加扎尼加通过脑异常研究揭示意识两大特性,意识与体验内容可分离;意识首先是感受,源于皮层下结构的原始情感意识。

针对人工智能“情感缺失”困境,李恒威教授结合安东尼奥达马西奥和马克索姆斯 “以生命为核心”的意识理论,提出赋予机器情感的路径,他深入阐释意识是生物体维持内稳态的高级调节机制,感受是连接生理需求与主观体验的核心,探讨了构建“内稳态机器”,通过设计身体-感知-行动闭环反馈系统,模拟内稳态调节逻辑并生成“自我利益”,使机器具备情感效仿和适应性动机,为解决人工智能自主性问题提供新思路。

李恒威教授对庄子“气”为纽带的“形神相即”身心一元论对当代具身心智理论的启示进行了探析。他指出,庄子视生命为身心一体的动态耦合系统,其存在论与强调 “即身即心”、认知源于“感知-运动系统与环境互动”的具身理论契合,消解了笛卡尔式身心二元论和计算主义简化范式。庄子通过“轮扁斫轮”等寓言揭示语言局限性,提出以具身体验为核心的通“道”路径。李教授认为,这启示智能研究需回归生命整全性,探索环境耦合路径。

在谈及当下比较火热的“心智上传”与“数字永生”话题时,李恒威教授指出,心智上传植根于计算功能主义和超人类主义思潮,但“全局方案”(全脑扫描仿真等)与 “渐进方案”(脑机融合)面临挑战:现有技术无法无损获取脑全部信息;存在“自我同一性”困境与“决策权归属”风险。他强调,心智与生命基质密不可分,心智上传隐含“新二元论”,并警示技术乌托邦需兼顾人类精神需求与心灵成长。

本次深度授课通过多学科交叉的视角,不仅系统梳理了意识研究的前沿进展,更为人工智能的伦理发展与技术创新提供了深刻的理论指引,引发学员对技术、生命与意识本质的深层思考。授课过程中,学员们围绕课程核心议题展开了多场激烈讨论讨论中,李恒威教授耐心回应了学员们提出的近30个关键问题。这种教学相长的互动模式,不仅深化了学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,更激发了将哲学思考转化为技术创新的实践热情,为意识研究领域培育了跨学科的后备力量。

 

(图/文:韦佼伶)